企业  人员  项目  信用
专注建筑行业二十年

安徽弯道超车究竟靠什么

所在地区: 上海-浦东- 发布日期: 2023年6月15日
建设快讯正文

图为2022年安徽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整齐排列、等待出口的汽车。新华社

图为2022年安徽芜湖港朱家桥港区国际集装箱码头整齐排列、等待出口的汽车。新华社

本报记者|季晓莉2022年,安徽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45亿元,比上年增长3.5%,跻身全国前十强。最近几个月,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首家量子计算公司本源量子实验室向公众开放。目前,本源量子已成功交付一台量子计算机给用户使用。这意味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量子计算机整机交付能力的国家。10年来,安徽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全国首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落子安徽,12个大科学装置布局建设且数量居全国前列,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等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实现并跑领跑,墨子号、祖冲之号、九章等国之重器惊艳世界,“人造太阳”领先全球核聚变……如今,安徽省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较10年前增长近15倍,制造业、数字经济增加值均超万亿元。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在安徽制造,安徽高铁里程全国第一,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所有乡镇通5G全面实现。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安徽考察时曾强调:“安徽要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在‘十四五’时期全国省区市排位中继续往前赶,关键靠创新。要继续夯实创新的基础,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安徽是怎么做的?它为什么能在长三角一体化的背景下成功“逆袭”?城市群发展组合拳提升区域创新力安徽省正在加快省域协调发展,发挥合肥都市圈辐射引领作用,统筹抓好皖北地区、皖江城市带、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皖南地区协调发展,合肥都市圈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六成,皖北6个市经济体量均超千亿元。如今,合肥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芜湖市发展省域副中心,蚌埠市力争打造皖北中心城市。合肥市一直以来都是安徽省的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都非常强劲。目前,合肥市已经成为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城市,并在多个领域有了长足的进步,争创国家中心城市的努力更是使得它的发展前景更加广阔。芜湖市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近年来经济成长迅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已经获得了省域副中心地位,未来还将围绕自身打造皖南都市圈,进一步发挥辐射作用。蚌埠市一直以来都是安徽省的重要城市之一,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潜力巨大。合肥市加速建设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芜湖市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3.48%,居安徽省第一;蚌埠市大力推进新能源、新型显示、智能传感器、生物化工等四大产业集群发展;铜陵市的铜合金材料、马鞍山市的高铁车轮、淮南市的绿色矿山发展也争先恐后……2023年一季度,安徽省继续保持了稳定的经济增长态势,除了合肥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达2690.6亿元,芜湖排第二,达1112亿元,滁州第三,接近千亿元GDP。营商环境“感召力”使高端要素越聚越多“错过浦东、错过深圳,现在决不能错过安徽。”一位企业家在与安徽省领导见面时这样说。安徽,这个曾经存在感不强的“小透明”省份,现在靠着“感召力”使得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等越聚越多。今年2月,一家来自土耳其的全球知名船舶服务技术公司与阜阳市阜南县签约,投资102亿元的海洋高端装备制造研发生产项目落户于此。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奠基仅用50多天。去年,阜南县引进的比亚迪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百亿元项目“当年洽谈、当年签约、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多个大项目落户一个不起眼的县,原因就在于营商环境的大幅提升。在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主要调查结论中,安徽居全国第8位,同比提升8个位次。2022年度安徽发展民营经济考核结果近日发布,得分居前6位的分别是合肥市、滁州市、六安市、芜湖市、池州市、宿州市。产业链方面,安徽通过“龙头+配套”“基地+基金”,仅仅几年就培育了一批千亿元产业、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及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例如,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聚集了江淮、奇瑞、蔚来、大众、比亚迪等10家整车企业和1200家配套企业,从材料到整车,一应俱全。创新链方面,安徽工业互联网能在更大范围整合要素资源,服务行业龙头,赋能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模式创新。例如,羚羊工业互联网已携手30多家龙头企业打造工业大脑,以“数据+算法”为核心的一体化工业智能平台,持续汇聚整合工业领域的流程、经验、知识与数据,已累计集聚超过5000款工业App,服务企业超5万家。过去5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8.2%,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1.6%。截至2022年底,安徽省6000多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贡献了全省50%以上的上市企业、80%以上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招才引智方面,安徽通过事业和平台留人。例如,奇瑞先后建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机构,每年拿出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用于前瞻技术研究,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去年8月,位于合肥科学岛上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45.22万高斯的稳态磁场,打破尘封2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而创造新纪录的科研团队骨干,却是一群平均年龄35岁的年轻人。2022年,合肥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7个,新增高技能人才5.5万人;2022年,全省高校毕业生44.69万人,留皖就业率74.2%,创历史新高。如今,安徽与资本界一起,共建打通长三角与中部地区资本市场的平台,多层次资本市场加速构建,产业引导基金已覆盖到十大新兴产业。比如,牵头组建母基金总规模达126亿元的天使基金群和人工智能主题母基金,打造“投早投小投科技”基金丛林;设立2亿元的科技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池,带动银行向1万余家科技型企业发放贷款超511亿元等。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在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时指出,安徽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高产田”,近年来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生态营造。安徽将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安徽力量。长三角一体化加速安徽发展动能安徽的“逆袭”,受益于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安徽正式成为长三角一员后,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过去5年,安徽经济实现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转变。安徽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既连通广阔的内陆市场,又拥有便利的开放通道。一方面,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东向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化苏皖合作示范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等建设,推动沪苏浙结对帮扶皖北城市取得突破性成果,2022年,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接近1万亿元,占安徽省省外资金比重达56.8%;西向协同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连接长三角和中部地区的国际商协会联盟、资本市场平台、贸易中心、高能级展会等市场化要素对接平台。安徽借上长三角的“东风”、搭上一体化的“快车”,是最大的发展红利、最大的发展动能。5年来,安徽省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建起来一批重大合作项目,搭起来一批重大合作载体,立起来一批重大合作机制;未来更将坚持主动靠上去、全力融进去,扬“创新活跃强劲”之长,以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中国(安徽)科交会、科大硅谷、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等为重大抓手,招引更多基金、投行来皖,吸引创新要素在安徽集聚,推动创新能力上一个大台阶。例如,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把共建产业合作园区作为有效载体,加快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进一步补链、固链、强链;共同打造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世界级产业集群;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和世界级港口群。最新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数据显示,2022年,安徽从沪苏浙吸纳技术合同4175项、成交额约6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和134%,并分别占安徽省外吸纳技术的50%、46%,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例如,安徽省加快构建长三角国家实验室体系,合肥国家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基地,科大讯飞、长鑫存储分别与浦江、张江国家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按照“中心+专业研发机构”模式,安徽支持安徽海螺集团、合肥智慧农业谷分别与华东理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共建“绿色建材与高端制造”“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感知”省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一批长三角研发机构加入。芜湖、宣城等市先后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与上海闵行、江苏苏南、浙江宁波等示范区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形成“研发在沪苏浙、成果转化在安徽”模式。再如,博望区位于马鞍山市最东端,与南京市江宁、溧水、高淳三区接壤。2021年,宁马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管委会挂牌设立,如今跨界医联体实现两地参保群众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博望高铁北站正式获批,沪武高速博望互通立交工程顺利开工;江宁—博望供水一体化正式签约。滁州是“皖东门户”,与南京毗邻。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宁滁“毗邻区”建设南京产业的“协作区”“承接地”,围绕集成电路、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智能制造等两地主导产业,相互推进产业链协同配套,90%以上的项目来自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在南谯建设的生产基地和在浦口建设的科研中心,填补了滁州市全球储能生产头部企业的空白。轨道交通产业是南京的优势产业,大量的零配件企业转移至与中车浦镇公司一河之隔的滁州汊河镇,并逐渐形成了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宁波与蚌埠,一座是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中国科技创新与智能化制造业中心城市,一座是安徽省支持打造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全国老工业基地城市。202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甬蚌产业合作园区成立后,成为皖北八市中首个获安徽省政府批复的皖北结对合作帮扶共建园区。园区重点打造智能传感器全产业链,推进智能传感器产业创新研究院、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蚌埠高新区与宁波前湾新区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等高新技术产业;蚌埠积极争取宁波舟山港参与蚌埠港投资、建设和运营,推动全市积极共享宁波海外仓资源。杭州市与宿州市合作,围绕产业、技术、人才、资本、市场等方面,明确园区共建、产业共链,资本共设、产业共推,人才互培、资源共享;徐州市与淮北市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高质量抓好杜集—铜山、杜集—泉山、段园—汉王等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专项规划编制,加快建设徐淮快速通道,推进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淮南市供销社则与上海合德食品有限公司开展合作开通农产品运输专列。沪苏浙皖,是“好邻居”也是“好伙伴”,彼此之间密切来往、深度合作,“长三角朋友圈”愈发高效而亲密。未来,随着长三角交通的通达性继续提高,从滁州市和马鞍山市到南京市中心只要20多分钟;合肥、芜湖、蚌埠片区还将分别与浙江的杭州、宁波、金义片区开展战略合作,未来的区域协同发展必将按下“快进键”,安徽的明天不可限量。

按照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本条信息受业主方委托独家指定在中国建设招标网 www.jszhaobiao.com 发布

注册会员 享受贴心服务

标讯查询服务

让您全面及时掌握全国各省市拟建、报批、立项、施工在建项目的项目信息。

帮您跟对合适的项目、找对准确的负责人、全面掌握各项目的业主单位、设计院、总包单位、施工企业的项目 经理、项目负责人的详细联系方式。

帮您第一时间获得全国项目业主、招标代理公司和政府采购中心发布的招标、中标项目信息。

标讯定制服务

根据您的关注重点定制项目,从海量项目中筛选出符合您要求和标准的工程并及时找出关键负责人和联系方式。

根据您的需要,向您指定的手机、电子邮箱及时反馈项目进展情况。

咨询热线:4000-156-001
意 见
反 馈
在 线
沟 通

本站声明

《住建网》是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批通过的拥有商标权合法网站;经过国家工信部ICP备案;最近发现有冒充本站工作人员,自称是“*建资质查询平台”、“全国**资质查询平台”,“*主任”,经我方核实这些所谓平台和本站无任何关系,如再发现类似上述这些“**资质查询平台”均为假冒,望大家直接报警。(本站商标证为《住建网》三个字,无任何多余字样或延伸词组,仿造必究,唯一运维单位是“住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本站内部工作人员查询入口为:>>>点击查询真伪
本站服务电话为:4000-156-001
本站服务微信为:13911585800
本站办公室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九号建设部大院内(100835)
《住建网》商标权利证书查看:>>>点击查看
《建设招标网》商标权利证书查看:>>>点击查看